首页 > 财经 > 正文

今日热议:小叶医探 | 装上“人工心脏” ,六旬心衰患者重获“心”生

2025-10-27 19:02:57来源:大皖新闻  

大皖新闻讯 对60岁的王女士(化名)而言,过去的五年如同一场漫长的窒息。严重的心力衰竭让她连平躺都成为一种奢望,生命在反复的胸闷与气促中一点点消磨。然而,一颗在她胸腔内稳定泵血的“人工心脏”,正为她重新注入生命的活力。


(资料图片)

10月27日,“小叶医探”从合肥京东方医院了解到,该院心脏中心成功为王女士完成左心辅助装置(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, LVAD)植入手术。而这项高难度技术的开展,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
五年心衰,走几步就喘不过气

王女士被确诊为心力衰竭已有五年,病情在近年急转直下,发展至终末期。她的心脏严重扩大,收缩力量微弱,泵血能力极低,仅剩正常人的一小部分(射血分数28%)。用她自己的话说,“起身、走几步路都会呼吸困难,感觉随时都会晕倒”。经评估,其心功能为最严重的IV级,药物等传统治疗手段已收效甚微。

“患者的心脏已经不堪重负,心脏移植是理想方案,然而,心脏供体极其稀缺,等待移植的过程漫长且不确定,许多患者在等待中不幸离世。”合肥京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姚建民解释道,“对于这类患者,左心辅助装置,也就是‘人工心脏’,成为了延续生命、改善生活质量最有效、甚至是唯一的选择。”

面对王女士复杂的病情和高难度的手术挑战,合肥京东方医院心脏中心迅速组织了涵盖心脏外科、心脏内科、麻醉科、重症医学科(ICU)、超声科、输血科、护理部、供应链部等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团队(MDT),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术前讨论,反复推敲手术细节,从如何精准植入装置、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他脏器功能,到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出血、感染、血栓、右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防治,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演练。

点亮“心”灯,燃续生活希望

手术当天,在杂交手术室里,主刀医生带领心脏外科团队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沉稳操作。最关键的步骤,是将装置的流入管道精准吻合于左心尖,流出管道吻合于升主动脉。在放大镜辅助下,医生用比头发丝还细的缝线进行显微吻合,确保每一个针距、每一针张力都恰到好处,以保障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和长期的耐用性。

术后第二天,王女士便可与家人视频通话

令人欣慰的是,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,王女士恢复顺利。术后第二天,她便清醒并脱离了呼吸机。一周后,已能在走廊活动。而困扰她多年的胸闷、气促,也逐渐消失了。

姚建民介绍,在心脏移植供体短缺的背景下,“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”作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方案应运而生。其核心构造是一个人造血泵,通过与心脏并联的方式,承担起心室射血的关键功能,将血液泵入动脉系统,从而实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做功的目的,所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“人工心脏”。

与人们熟知的心脏起搏器通过电信号调节心律、解决心脏“电路问题”不同,“人工心脏”是一种机械泵装置,以机械力的形式直接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,通过机械能持续推动血液流动解决心脏的“动力问题”。

王女士在家人陪伴下行走自如

“感觉像是换了一颗‘心’,呼吸从未如此顺畅过。”王女士脸上重现了久违的笑容,这一幕,让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倍感欣慰。

防患未然,别让“小毛病”拖垮心脏

据心脏专家介绍,左心辅助装置主要适用于三类终末期心衰患者,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的"桥梁"、永久性治疗的"终点方案"和心功能恢复的"过渡支持"。

具体来说,对于已在心脏移植等待名单上的患者,由于供体稀缺,平均等待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更长,左心辅助装置可在此期间维持患者生命,为等到合适供体赢得宝贵时间。对于因年龄因素(通常>70岁)、存在其他严重合并症或免疫系统问题而不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,左心辅助装置可作为永久性治疗方案,长期维持生命。

部分急性心肌炎、产后心肌病或心脏术后心衰的患者,存在心功能恢复的可能。左心辅助装置可为心脏提供数月至一年的"休养期",帮助部分患者心功能恢复至可脱离装置的水平。

但同时,专家也表示,“虽然‘人工心脏’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等带来了治疗的新希,但我们终究是不愿看到患者到了心脏不堪重负的地步才来治疗,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日常的生活习惯调整和定期体检。”

姚建民直言,如果日常发现自己步行百来米就气喘吁吁,或爬两三层楼就走不动了、喘不上来气,可能代表心脏功能有异常,要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。

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实习生 罗唯嘉

编辑 许大鹏

标签: 消费导报网 24小时资讯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资讯播报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