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财经 > 正文

恒坤新材IPO:土建投资存疑,人效产出成谜,重大合同未完整披露|要闻

2025-08-29 08:54:07来源:猛士视角  


(相关资料图)

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恒坤新材”)拟将科创板二次上会,笔者查阅了其招股书及问询回复资料,发现:恒坤新材最近2年土建投资竟高达5亿元,其必要性、合规性、公允性未被充分关注,且中信建投未按招股书格式准则要求披露相关建造合同;最近3年,其生产消耗的人工成本总额和电量总额的增长幅度,远低于其总产量的增长幅度,其人工薪酬在生产成本和研发费用之间的分配成谜。  (一)问题概述  如本文下表所示,本文概述如下:  ①最近3年,发行人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,其光刻材料的综合产能利用率仅为15.70%、26.38%、36.83%,前驱体材料产能利用率仅为1.68%、26.30%、46.47%,存在较多闲置产能;  ②最近3年,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下,发行人新增了1.97亿元的固定资产-机器设备,此外还有在建工程、预付设备款等其他投资合计3.38亿元。这些投资完工后可能带来发行人现有产能的翻倍增长,将进一步考验发行人的未来产能消纳能力;  ③在2022年底的0.73亿元的房屋建筑物原值即支撑较高产能的情况下,最近2年,发行人新增土建工程投资竟高达5亿元:包括固定资产-房屋建筑物原值增长4.06亿元、在建工程-基建0.53亿元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增长0.43亿元;  ④前述5亿元土建投资的投资必要性、供应商情况、招投标程序、建筑面积及作价公允性等相关重要的信息,笔者翻遍招股书、问询回复等材料,即未见到中信建投进行相关披露,也未见到上交所审核员对此进行充分关注,土建投资存疑;  ⑤前述5亿元土建投资,约占发行人2024年底净资产总额的1/3,其建造合同对发行人、投资人构成重大影响。但是,发行人和中信建投却未按招股书格式准则要求,在“其他重要事项”章节披露其土建合同内容。  ⑥发行人人效产出成谜:最近3年,发行人生产人员分配的薪酬总额仅为541.32万元、789.76万元、1297.13万元,2024年生产人员薪酬总额相比2022年仅增长了140%;而发行人2024年耗费电量总度数,相比2022年增长了176%;发行人光刻材料、前驱体材料2024年的总产量,相比2022年分别增长了267%、3134%;  最近3年,发行人生产消耗的人工成本总额的增长幅度,低于消耗的电量总额的增长幅度,更是远低于总产量的增长幅度。  ⑦发行人人工成本分配存疑:发行人2024年度研发人员的人均薪酬高达61万元,较2023年大幅增长41%,增长原因成谜;其金额远远高于当年生产人员薪酬、厦门市平均薪酬。但与其对应的却是:研发人员中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近3/4的占比,以及其在高薪情况下高达35%的离职率。  面对如上异常,恒坤新材人员薪酬在其生产成本、研发费用之间的分配是否存在疑问,作为拟科创板IPO公司的研发费用是否真实,笔者却也给不了答案,但相信每个读者心中应该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吧!  (二)本文整体引用数据表格  表:发行人2022-2024年产能及财务数据变动情况统计表(单位:万元)    (三)具体问题论述  (1)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情况下,发行人却大幅投资产线设备;其大幅投资未带来产能有效同比增长,且存长期消化问题  发行人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偏低,如上表所示,2022-2024年,发行人光刻材料的综合产能利用率仅为15.70%、26.38%、36.83%(其中其核心产品SOC的产能利用率仅为20.87%、31.01%、57.42%),前驱体材料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.68%、26.30%、46.47%,存在较多闲置产能。  但发行人却在存在闲置产能情况下,大幅投资机器设备,这带来两方面问题:  一是其设备投资并未带来产能同比例有效增长。2024年底相比2022年初机器设备原值增长了82.96%;但是3年间,发行人光刻材料总产能仅增长了58.66%,而前驱体材料的总产能仅仅增长了16.67%。  二是其设备投资的必要性、未来消纳存疑。在产能利用率不足的情况下,2022-2024年发行人新增了1.97亿元的固定资产-机器设备;此外,2024年还有在建工程、预付设备款等其他投资合计3.38亿元,而其2024年底的机器设备原值也仅有4.34亿元,这些投资完工后可能带来发行人现有产能的翻倍增长。发行人进行如此大规模设备投资的必要性、未来消纳问题将继续考验恒坤新材的未来IPO进程。  (2)相比设备投资,发行人进行约5亿元大额土建资产投资的必要性、公允性均未被交易所充分关注,保荐机构中信建投更是违反招股书格式准则要求漏批重大建造合同  相比起设备投资情形,发行人对房屋建筑物等进行土建投资的力度更大,疑点更多:  ①5亿元土建投资的必要性、公允性问题。  2022年底,发行人仅仅0.73亿元的房屋建筑物原值即支撑了发行人较高产能;2年之后,发行人实际产能增长幅度有限,但其固定资产-房屋建筑物却突然增长了5.6倍,高达4.78亿元。  此外,还有投资性房地产0.62亿元、在建工程-基建0.53亿元等,发行人在2年间进行的土建工程投资竟高达5亿元。作为一家拟科创板IPO公司,发行人竟反常的做一些房地产公司喜欢做的业务,其5亿元土建投资真的是必要的吗?  此外,这5亿元土建投资的供应商是谁,其是否履行招投标程序?其相关建筑面积有多少,作价是否公允等?这么重要的信息,笔者翻遍招股书、问询回复等材料,即未见到中信建投进行相关披露,也未见到上交所审核员对此进行充分关注。  ②招股书违反格式准则要求漏批重大建造合同。  根据招股书格式准则要求,发行人应在“其他重要事项”章节披露“交易金额在500万元以上或者虽未达到前述标准但对生产经营活动、未来发展或财务状况具有重要影响的合同内容”。  发行人在2022-2024年进行的土建投资高达5亿元,约占发行人2024年底净资产总额的1/3,前述建造合同对发行人、投资人构成重大影响。但是,笔者在招股书的相关章节,却找不到相关披露信息,发行人和中信建投如此遮遮掩掩又是基于什么考量。  (3)发行人人耗总额增长幅度,低于能耗总额增长幅度,且均远低于其产量增长幅度,其人效产出成谜、人工成本分配存疑  ①恒坤新材人效产出成谜  如前表所示,根据审计报告、招股书等对发行人人工薪酬复算,扣掉发行人披露的研发、销售、管理人员分配薪酬后,发行人2022-2024年生产人员分配的薪酬总额(含直接人工、制造费用等)仅为541.32万元、789.76万元、1297.13万元,2024年生产人员薪酬总额相比2022年仅增长了140%。  我们相比其他数据来看:发行人2024年耗费电量总度数为2,044.11万度,相比2022年增长了176%;发行人最主要产品光刻材料2024年的总产量为22,387.00加仑,相比2022年增长了267%;发行人另一主要产品前驱体材料2024年的总产量为390,359KG,相比2022年增长了3134%。  一般来说,随大规模制造业产出的增加,其消耗的能源、人工均会呈现相应比例的增长。但是,最近3年,发行人生产消耗的人工成本总额的增长幅度(140%),低于消耗的电量总额的增长幅度(176%),更是远低于总产量的增长幅度(267%和3134%),这种极不合理的情况是人工成本的分配问题导致呢?还是产量产出存在虚增成分?笔者非常好奇。  ②恒坤新材人工成本分配存疑  针对是否为人工成本分配问题导致的恒坤新材人效产出成谜,笔者进行了仅以追查:  A发行人的研发人员的人均薪酬2024年较2023年,大幅41%  2022-2024年,公司研发费用中的职工薪酬分别为1,574.52万元、1,938.40万元和3,285.42万元,而发行人披露的研发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36、45、54人。据此,发行人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分别高达44、43、61万元,2024年较2023年度大幅增长了41%。  2024年度,从研发人员变动结构来看,很难提供前述大幅增长佐证:2024年初有研发人员45人,年内入职14人,离职9人,年末54人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其人均薪酬大幅增长呢,我们不得而知。  B发行人的2024年度研发人员的人均薪酬为61万元,远高于生产人员的人均11.79万元  如前所述,按发行人披露的2024年年末110名生产人员分配,其生产人员2024年的平均薪酬仅11.79万元/人,远低于研发人员的61万元。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研发人员薪酬的合理性,笔者找到了如下对比数据:  根据厦门市统计局披露,2024年厦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仅为12.94万元;2024年底,发行人研发人员的学历构成中,本科及本科以下37人,占比近3/4;2022-2024年,发行人研发人员在领取高薪的情况下,其离职率竟高达35%(=3年离职人数(2+18+9)/[2022年初研发人员数28+3年新入职人数(14+27+13)]))。  面对如上异常,针对恒坤新材的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、研发人员之间的分配疑问,笔者给不了答案,相信每个读者心中应该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吧!

标签: 发行 投资 资产 中信建投 IPO 地产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资讯播报

推荐阅读